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报告 > 报告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在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报告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11-22科学新闻杂志本文被阅读过4956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路甬祥简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至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学习。1964年至1965年浙江省社教工作团三分团工作队队员。1965年至1979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助教、讲师。1979年至1981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5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校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所所长、开放实验室主任、教授。1985年至1988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1988年至1993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其间:1989年至1992年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3年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1996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其间:1998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8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5年2月当选为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 
     1999年当选为韩国科学技术院外籍名誉院士。2004年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名誉会员、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为德意志利奥波第那自然科学院院士。2006年4月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2006年度“萨拉姆科技奖章”,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众所周知,保证能源供应是现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己并列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影响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与未来。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走向可持续能源的时代,人类将在节约、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致力发展先进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供应的比重,发展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
 
  由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各成员国专家共同参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和巴西前科技部长哥登伯格先生共任专家委员会组长,经过两年半的工作,顺利完成了《未来之路:向可持续能源迈进》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问题与挑战、需求与效率、能源供应、可能的对策等。这个报告对世界各国建立可持续能源发展体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参考意义并产生积极的影响。IAC两主席还将向联国秘书长建议:将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列入“千年发展目标”,并启动若干相应的国际能源创新合作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能源、环境、气候、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成果和学部咨询项目基础上完成了《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能源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能源和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和共同保护家园的责任。应该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累积排放量和当前人均排放水平承担义务和责任,并逐步实现平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报告建议,要着眼长远,科学、前瞻地制订我国未来30-50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目标;要根据能源的资源稀缺程度和对环境的实际损害程度建立新的能源统计、替代折算和评估标准;要按节能减排和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导向,调整能源价格、税收、信贷和投资政策;围绕气候变化机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CO2捕获、封存和利用、煤的清洁利用等方面设立能源专项基金,加大投入,自主创新,加强合作;要大力加强先进核电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并在国际核公约的框架内,加强核资源利用和核技术研究发展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各国在相关知识产权立法,鼓励和促进相关技术转移、转让和转化政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报告代表了中国科技界对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总体观点,反映了科技界在能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的呼声和建议,对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促进我国现阶段节能减排和未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能源环境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建设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份额逐步增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立足我国国情,面向未来,综合考虑需求、资源、环境、健康,以及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前瞻地作出30-50年战略规划。
 
  首先,要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总耗量65.3EJ,万元GDP能耗35.7GJ,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为:煤占69.6%、石油和天然气占23.8%、水电和核电占6.6%。综合分析全球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和环境承受能力,我认为,通过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节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到2050年我国GDP增长的目标,我国必须而且可能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比较理想的是化石能耗总量比2005年增加不超过50%;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向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份额的方向调整,比较理想的结构是非水力可再生能源至少占(一次能源的)25%左右,水电和核能占(发电总量的)20%以上。
 
  其次,要制定我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制定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路线图是建设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定路线图必须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前瞻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近期(至2020年),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多联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高超临界发电技术、提高发电效率等,解决CO2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并进行技术示范,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期(2030年前后),重点推动核能和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向主力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并实现其核电机组商业示范发电,核乏料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技术等。突破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创新太阳能电热集成应用系统,创新光合作用机理并筛选或创造高效光生物质转换物种,实现农业废弃物、纤维素、半纤维素高效物化/生化转化技术的工业示范和规模产业化,发展智能能源网格和发展氢能体系。远期(2050年前后),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总体能源供给结构上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成为主导能源。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努力在突破核聚变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要完善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基本框架。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已就能源问题进行了战略研究,并就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有关综合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若干共识,提出了完善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基本框架的五个方面,包括:(1)继续发展煤清洁利用的重要作用;(2)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3)充分发展水电与安全、可靠、先进核电;(4)大规模发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5)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本世纪上半叶,要统筹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使我国2050年前的能源供应和利用更加节约、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清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能源结构优化应坚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减少燃煤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设立大规模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先进核能系统与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等,以保障2050年前后我国能源的供应和结构优化。同时要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新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行动计划。持续进行聚变能的研究和国际合作。
 
  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科技界负有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服务国家目标放在工作的首位,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约束出发,解放思想,求真唯实,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思想,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途径,不断推动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集成创新与规模产业化,为真正建立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做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贡献。
 
  中国科学家将和世界各国科学家一道,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而竭诚合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10月22日举行的“国际科学院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可持续能源论坛——IAC、CAS能源研究报告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路甬祥)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