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科教视点 > 科教视点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十届回顾:昔日“挑战者”今何在

2007-11-21天津日报本文被阅读过4710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11月19日在南开大学闭幕。至今,“挑战杯”竞赛已走过了18载的辉煌历程。

  18年倏忽而过,昔日“挑战者”今日在何方?今年的“挑战杯”竞赛主办方想的真是周到——他们特意推出了“挑战杯”十届回顾展。那么,让我们倒转时钟,由近及远地上溯,探访那些走在这条创新之路上的旅行者吧……

  戴戈:

  于1999年考入东南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他曾在“挑战杯”上演“帽子戏法”:2001年,他的参赛作品“OSC2001掌上数字存储示波器”在第七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003年,他的作品“通用手持概念仪器”在第八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他的作品“高性能海量存储数字荧光示波器”获得第九届特等奖。曾被中学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的戴戈,用他非凡的创造力书写了三度问鼎的传奇,留下了“挑战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现在的戴戈具有超过14年的电子研发经验,12年的PCB设计经验,7年的单片机开发经验,6年的CPLD/FPGA开发经验,5年的DSP开发经验。2006年至今,他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张磊:

  于1999年考入南开大学,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成为该届比赛中唯一一位获得特等奖的本科生。2002年,张磊获得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的“五四奖学金”和“建昊奖学金”,其中全国“五四奖学金”评选中,他获得了第一名,著名生物学家陈章良看了张磊评选材料后面附的英文学术论文后赞不绝口: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都不容易,他非常了不起!“我看论文就像看小说,写论文就像写小说。”那些让博士生硕士生都读不下去的英文期刊,在张磊眼里却妙趣横生。

  2003年本科毕业后,张磊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求学;2005年至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张磊在纳米材料的光谱性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率先研究了有机分子在纳米级受限空间中的电子限域效应,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解释。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使用纳米管晶体制备发光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谈起“挑战杯”,张磊兴奋地说:“大学生展示自己科技创新的能力,需要一个舞台。‘挑战杯’竞赛就是这样一个舞台,而且是最重要的舞台!”

  

  李辉:

  于1999年获得第六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同时他还是第七届和第八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没有‘挑战杯’,我就是一个普通学生,是‘挑战杯’给了我最宝贵的财富,让我明白挑战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2005年,他获得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个人类生物学专业博士,博士毕业后,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做科研助理博士后。“没有‘挑战杯’,我的成长过程会慢许多。”作为从“挑战杯”中走出的青年佼佼者,李辉这样寄语青年学子: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勇于挑战,乐于奉献,是青年应有的素质。

  

  刘庆峰:

  现任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曾是1997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者。

  1999年,刘庆峰响应团中央“大学生创业”的号召,创立科大讯飞公司,立志要将中文语音技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全面产业化。他说:“一定要让中文语音技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做到国际领先,要把中文语音产业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1999年11月11日,刘庆峰的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打破了中文语音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他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LMA模型的语音合成器”、“基于数字串外推的韵律构建模型”、“听感量化”等语音合成新方法,研制成功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在历次国内外权威评比中均名列第一,计算机合成语音超过了普通人发音水平。在多语种研究上,他带队研究的英文语音合成系统荣获2006年、2007年国际英文合成大赛第一名。今天,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不仅在国内近30个省份的20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还成功进入了日本、欧洲和北美市场,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的份额,拥有国内外合作伙伴500余家,不仅彻底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被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而且正在英文等多语种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增强了民族语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卢大儒:

  “‘挑战杯’就像‘氧气’,帮助引燃学生兴趣这个‘氢气’,最后得出智慧的火花和结晶。”第四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卢大儒如是说。1995年,他以论文《血友病B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获得第四届“挑战杯”竞赛二等奖。卢大儒1984年考入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遗传工程专业,199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连续两年“破格”晋升,33岁时成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卢大儒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与“挑战杯”有着不解之缘。走上教师岗位以后,卢大儒先后6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李辉、林凌、杨宁宁3位同学连续三届获得“挑战杯”的最高奖项,卢大儒也因此获得了“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对此他还谦虚地说“获奖主要是学生的功劳,老师只是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稍加点拨”。卢大儒认为科研是教学的坚强后盾,科研能够帮助教师悟出许多东西,发现新的研究方法,科研做得好在上课时就得心应手,对教学很有好处。多年来,卢大儒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邓中翰:

  “我曾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过着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但大学三年级时赢得‘挑战杯’,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邓中翰是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1992年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大学期间,他的一篇有关用量子力学解释外太空射线对地球矿物质影响的论文在1991年第二届“挑战杯”中获奖。从那以后,邓中翰一发不可收拾:“‘挑战’二字从此在我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挑战杯’让我意识到国家对知识创新的肯定,感到有千千万万同学在看着我的一言一行,从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种使命感。”

  1992年至1997年,邓中翰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回国创建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其领导研发的“星光”系列“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并成功占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目前,“星光中国芯”已经被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星光中国芯”获得了2004年中国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同年11月15日,中星微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登陆纳斯达克的芯片设计公司。邓中翰骄傲地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中国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属于我们国家的,每当想起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我就感觉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18年倏忽而过,翻检历届挑战杯的名册,虽然许多当年青春激昂的名字如今已经无从考证,然而昔日“挑战者”们的创新之魂已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史册之上。

  18年里,曾在这里挥洒汗水的稚气面孔,练就了更坚实的臂膀。从天南到海北,从商海到学界,“挑战者”们以他们独有的姿态,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作者:张雯婧 韦承金)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