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直播课程
通过昨天的课程我们领略到了“活化石”国宝大熊猫的可爱,观赏到了“东方红宝石”朱鹮的美丽身姿,了解到了多种夜行昆虫的生活习性。
从金学林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学习到,大熊猫食性转变的节点大约是在第三纪冰川到第四纪冰川,这段时间野外气温降低,食物大量减少,但禾本科的竹子随处可见,大熊猫的食性就渐渐开始转变。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吃竹子的生活,大熊猫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它的后臼齿慢慢发达,强有力的后臼齿能把坚韧的竹子嚼碎,它的前掌除了正常五指外还长出了尾拇指以便抓握竹子。当我们通过改善环境来保护某一物种时往往会造福许多其他生物,从而维护住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我们就把这一物种称为伞护物种。

赵海涛老师在直播中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粪便来分辨个体熊猫,也教会我们通过测量粪便的pH值来诊断大熊猫的身体状况,从而通过改善饮食来使之保持健康。

那么你为什么会被大熊猫吸引?可能是因为它的可爱、可能是因为它的憨态可掬,但无论如何,越了解大熊猫就越会发觉大熊猫的可贵之处,也就愈发想要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常秀云老师在为我们讲解朱鹮的过程中提到,“朱鹮属于晚成鸟,在幼鸟出壳后父母要育雏四十多天,才能够和父母一同出去觅食。”朱鹮的数量之所以不断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无法被忽视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多加之天敌危害、气候变化使得朱鹮的生存空间被极大的压缩。

因此在保护朱鹮时先从环境入手,对朱鹮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保护,禁止砍伐大树、将水田改为冬水田等等,通过就地保护、人工饲养繁殖、异地保护及异地放飞等一系列成功的保护措施,使现在的朱鹮增加到5000多只,朱鹮保护的成功也为其他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夜行性昆虫的心中,灯诱时那盏明亮的灯战胜了月亮在它们心中的地位,成为它们眼中的唯一。昆虫们通过光的指引不断修正自己的轨迹,绕着光源飞行,像是被吸引的行星,不断缩小圆圈的大小,最后一头扎到灯上。谭季钊老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几种昆虫,例如锹甲、独角仙、石蛾、蜉蝣等,激发了我们研究昆虫的兴趣。

下午我们将会一睹金丝猴的风采,我们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