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事件 > 事件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克拉克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随他而去

《2001年,漫游太空》作者去世,曾经预言多项重要科学突破

2008-03-27新京报本文被阅读过12193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克拉克爵士去世!这个消息无疑会令无数科幻迷们心碎。他的90大寿生日愿望之一“看到ET外星人”也永远没法实现了。很多人认为,克拉克爵士的去世也标志着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正式过去。当然,在不少科幻迷心中,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克拉克正与另两位科幻巨头,1992年去世的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88年去世的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一起驾驶着某种只能出现在幻想中的飞行器,离开地球,飞向自己梦想的宇宙。

 

  与卫星通信专利擦肩而过

  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海滨小城镇迈因赫德。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队工程师,后做了农场主,他的母亲则在邮电局工作。

  最先引起克拉克兴趣的,是天文学。克拉克曾回忆说,他小时候会用硬纸板和透镜自制望远镜,用它来“定位月球”。13岁那年,他意外发现了《超级科学惊人故事》,一份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美国科普杂志。这本杂志影响了他一生。还在上学时期,克拉克就加入了科学爱好者组成的“英国星际学会”。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相信“星际旅行”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克拉克担任着科幻写作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工作。二战时,他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与一帮美国工程师一起研究出第一套帮助飞机在坏天气里起降的雷达系统。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入了自己惟一的非科幻作品《滑行道》。1945年,他在英国《无线世界》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首次详细地描述人造卫星传递地球上的无线信号。为了纪念克拉克的这一成就,科学家们将距离地球4.2万千米处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多年后,克拉克承认,那篇科学论文事实上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但当时他的律师认为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了,并劝阻他申请专利。这个错误害得他损失了上百万美元的收入。

  “克拉克是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姚海军说,“我们现在打的手机、看的卫星电视,用的万维网都是基于他的这一贡献。”

  科学预言逐一成真

  1950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普处女作《行星际飞行》。次年又出版了《太空探险》。这两本著作奠定了克拉克在太空科普领域的权威地位。如今,各国的宇航员们大多熟读他的科幻小说。一些著名航天器的名字甚至源于其作品。

  上世纪40年代,克拉克就预测人类终将登上月球,并推断这一事件将在2000年前完成。随后,他又将这一推断的截止时间大大提前。1959年,他与一位朋友打赌,称人类或许在1969年就可以实现登月的梦想。果然,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一大步”。

  在《太阳帆船》一书里,克拉克提出利用“太阳风”(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作为太空动力。小说问世不久,美国宇航局就开始着手研究太阳粒子。

  在《天堂的喷泉》一书中,克拉克设想了一个“通天塔”(space elevator)。在空间站与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建立一个强度极大但质量极轻的“通天塔”。“‘通天塔’有3.6万千米长,关键需要用极高强度的导轨材质,能够抵抗这么长距离带来的拉力。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一旦材料上有所突破,这个设想理论上就可以实现了。”姚海军说。

  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被合称为科幻小说界的“三巨头”。如果说阿西莫夫关注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海因莱因则通过科幻对现实做出一些反思,克拉克则凭着他扎实的科学基础,代表了技术派的‘硬科幻小说’。

  “克拉克最突出的并非他作品的思想性,而是实现了众多预言的实现。”上海交大科学史教授江晓原说,“科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越来越被人所知,现在美国科学机构做项目决策时常常会咨询科幻作家。”

  漫游太空 大获成功

  1945年正式投身科幻界以后,克拉克陆续创作了几百篇科幻短篇和散文,创造了如“陨石产生生命”、“外星探测器”、“海底城”等令人匪夷所思又有据可循的想象,影响了一代人。更有意思的是,克拉克善于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并以“定律”的方式加以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克拉克基本定律”。

  上世纪60年代,克拉克发表了短篇作品《2001年,漫游太空》。在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邀请下,克拉克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剧本,这部史诗般的科幻电影成为科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科幻电影从“谁也看不起”提升到“谁也看不懂”的高度。

  随后,克拉克将其改编成长篇小说,与作品《童年的终结》和《城市的星星》合称“人类文明三部曲”。克拉克一直关注地球视野之外的人类命运和外星文明,《2001年,漫游太空》里,一颗黑色巨石从外星层飞入地球,从此促成了人类的文明进化。“巨石像一个魔法石一样,使人类从蒙昧状态走出来。”姚海军说。

  从1956年开始,克拉克就一直在斯里兰卡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对海洋探险和东方宗教产生的兴趣也融入到了作品中。2000年,克拉克受勋成为爵士。最终,由于呼吸道综合征导致的心脏衰竭,这位科幻大师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思考与幻想。

  不少人用“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结束来形容克拉克的去世。不过,江晓原却有着乐观的看法:“从凡尔纳之后,西方科幻小说就走上了反思的道路。在克拉克的时代,科幻的主题并不是呼唤科学,而是反思科学。现在,虽然著名的科幻三大巨头都去世了,但全球却涌现了各种类型的,思想更为深刻的科幻作家。”

  克拉克和朋友们

  与阿西莫夫相互封王

  克拉克是一位著名的高产科幻作家,他一生中写下了60余部著作。然而他并非最高产的科幻作家。另一位科幻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总数超过了500部。在这两位大师之间,还有一段趣闻。据说,1972年两人曾在纽约的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对外克拉克称阿西莫夫为最佳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称克拉克为最佳科幻作家。

  库布里克拒绝署名

  其实,大导演库布里克将《2001年,漫游太空》搬上银幕后,还参与了小说的改编。但因为不同意书中一些观点,库布里克并没有署名。有趣的是,因为实在无法构造出一个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最初作品中的“土星”到了影片中就变成了“木星”。后来,克拉克在改编该作时为了与电影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全用了“木星”。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惟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克拉克定律

(作者:金煜)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