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特稿: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 在京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3-14日,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专题论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在北京万寿宾馆成功召开。

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关系比喻

森林就是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土地和土壤就像我们的这片树林的国土,土壤里面优质的水和矿物质就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文化就是我们的根,红色文化就是最能吸收土壤中优质养分的根系,生根发芽就是我们一个人每一棵树一辈子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要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信仰就像阳光,要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就要有信仰,它是我们所有树生长的向心力,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科技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冠,科技越发达树冠就越茂密、越庞大,创新就像新生的芽,创新越强新生的芽、嫩绿的芽就越多,枝干就像我们的路线,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了错误的方向,我们的枝干就会长偏、长歪。没有了文化养分的补给,没有了阳光的照耀,这颗树很快就会死亡。

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如空气、水、二氧化碳等其他元素,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它的含量和情况会随着气候、时间的变化而不同,进而也会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要保证环境和需求的平衡与和谐,更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

如果仅仅强调科技的创新,树冠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长势凶猛,但是由于缺少了阳光和文化,没有了养分转化的有效机制就会快速走向灭亡。即便是再多的创新也于事无补,因为没有信仰就会脱离人和社会对真善美的良好发展,步入一种虚假的繁荣,外强中干。

融合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负责双向传输两者所需的营养,缺少了融合,根里的养分就不能到达每一片树叶,就难以生出新芽,只有创新,没有了主干,嫩叶里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就不能传输到其他的枝干,错误的需求和染污的环境里落下的树叶也难以转化为肥沃的土壤,甚至还会破坏我们的土壤。

因此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守正的创新,要守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像红色文化这样能够更快吸收和转化更多养分的根系,我们的树才会成长的更快,更加的枝繁叶茂,更加的健康,我们共同的林才会更加的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欢声一片。

成功举办 | 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 (9月13-14日·北京)

9月13-14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专题论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在北京万寿宾馆成功召开,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搭建科技与文化跨界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以“振兴中华文化,向高科技进军”为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守正创新,用传承优秀文化引导科技向善而生,新时代的装备正向设计的“优生优育”等。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之路。论坛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唯实兴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柔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一、论坛开幕:科技与文化共启融合新篇

9月13日上午,AI 主持人 “李小爱” 开启数字开幕,八位科技、文化界核心嘉宾李德毅院士、吴本立女士;王自力院士、胡振民部长;段洣毅会长、李南征将军;杨丽丽会长,刘延宁会长等,以“握手点亮星球”的科技与文化融合仪式开启现场开幕式,象征“用爱发电、用AI点亮”的融合初心。我们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为文化出海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旨报告:解读融合创新路径

1.科技界发声

李德毅院士:在主旨报告 “百年之大变局 —— 智创未来,未来已来” 中指出:人类经历三次认知革命,从语言文字开启文化文明,到探究物质能量发明工具,再到如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或迎来认知生命的第四次革命。他强调机器是无情感意识的非生命工具,人们不应将其人格化逃避自身责任。智能时代应实现人与机器迭代共进,以彰显人类生命价值。

王自力院士:在主旨报告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 高质量发展中的可靠性系统工程” 中指出: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质优为关键,高质量发展文化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成果。“两弹一星” 等精神构建中国科技精神图谱,杨为民教授开创的可靠性系统工程领域及其 “为民精神” 是典型代表。在质量强国战略下,质量需求不断演进,主要矛盾转向质量技术问题,需转变观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树立 “三全质量观”,运用可靠性系统工程推动三个转变与技术跨越,强调科技产品需文化中的 “严谨” 作支撑。

魏兰女士(原总装备部师职高工):在主旨报告 “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意义、问题及路径” 中指出,装备可靠性是系统工程关键,影响国家安全、民生经济及新质生产力培育;强调 “守正创新” 下可靠性理念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红色文化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二者辩证统一。同时指出当前面临技术与文化 “两张皮”、领域隔阂、人才短缺等挑战,呼吁科技与文化界相向而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合,为民族复兴与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印证 “文化为科技注动力,科技让文化落地”。

2.文化界发声

胡木英女士:在“四个自信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主旨报告中提出,中国科技界秉持 “科技向善”,传承 “仁者爱人” 思想、践行 “为人民服务” 宗旨,彰显科技造福人民的目的。钱学森系统论蕴含中国传统整体与系统思维哲学智慧,个人与国家需求结合的精神诠释 “人才是第一资源”,集体主义和系统思维驱动的制度优势成就现代科技实践,这些均为“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有力体现,强调文化自信是科技自立根基。

三、并行会议1:国家标准《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间歇 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3稿讨论

1.会议内容

国家标准GB/T ××××《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3稿讨论。

2.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5月31日印发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三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25号),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唯实兴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GB/Txxxx 《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计划号:20241600-T-339)计划正式下达,该标准由全国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8)归口。

3.制定背景

电子产品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技术升级改造、工艺更新迭代、产品同步优化,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和日常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汽车为例,电子产品在纯电动车型中的成本占比 已高达65%。美国空军航空电子设备完整性计划(AVIP, Avionics Integrity Program)的统计数据表明,温度和振动是导致电子产品失效的主要因素,间歇 性故障的占比高达50%,其中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部位的间歇性故障约占总失效的40%。间歇性故障是电子产品在各种环境应力作用下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热应力、振动应力、重力载荷、水分、污染物暴露,以及由于老化而导致的材料 变化(例如锡晶须的生长、离子迁移和材料分层等)。GB/T 34590(ISO 26262)中硬件随机失效的说明更加明晰地表明了这类失效的特征:随机硬件失效的起因 是由于物理过程,比如疲劳、物理退化或环境应力等。

参考相关标准,在混合集成电路主要失效模式中,发挥电气连接与机械固定作用的封装失效占比高达30.8%。这些安全关键连接端口一旦产生间歇性故障,如:指令间歇性异常、瞬间黑屏等,轻则遭到投诉,重则引发事故,严重时还会转变为永久故障并导致灾难性的安全事故。2014年,国外某航空公司航班就是因为方向舵偏转角限动器电子模块关键控制连接处的焊点产生的裂纹导致接触不 良,酿成坠机事故。

间歇性故障持续的时间一般从纳秒到毫秒不等,并且具有可变阻抗,脱离现场后故障现象难以复现,传统自动测试设备和故障排除过程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 检测和辨识。这些非连续的间歇性故障通常表现为以下形式:焊点开裂、同轴电 缆腐蚀、导体损坏、松动等。物理结构上出现的微小裂纹,在温度、振动耦合的 随机环境应力作用会加速扩展,进而引起产品劣化,缩短产品寿命,导致非预期 的失效。

通过识别关键安全连接端口的微小、瞬间故障征兆可以在产品服役环节避免 关键功能的丧失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可以在生产环节结合环境应力筛选识 别和剔除产品早期故障,确保产品批次高质量交付,从源头上改进产品设计、指导产品工艺优化、提升产品质量。目前,国内只有GB/T 2900.13和GJB 451两 个标准,对间歇性故障进行了定义,未给出具体的检测、筛选、试验、监测方法。

在经济高速发展,产能提升的背景下,受制于检测能力、管理能力的局限,存在隐藏性缺陷、间歇性故障产品一旦进入市场,轻则遭到投诉,重则引发事故,急需起草相关标准进行规范。用先进的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尤其是针对频发故障、重大故障及其问题,对关键安全连接端口的间歇性故障开展测试性与可检测性设计,从而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与事后评价,从设计源头提升电子产品质量,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标准可为汽车、交通、核电、民用航空、商业航天、通信、医疗、制造等 领域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提供统一、精准、高效、可靠的检测方法及要求,可引导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4.标准起草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过程具体如下:

a)起草工作组组建

基于标准预研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形成的相关成果,为更好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充分发挥社会有关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或 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标准的制定更加科学、先进和可适 用,秘书处于2024年6月启动标准起草工作组征集工作,于7月上旬完成起草工作组组建。

b)标准起草

——2025年7月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线上标准讨论会议,对标准草案(征 求意见1稿)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会议对标准的研制思路、各章节技术内容的设 置都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起草工作组于会后形成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2稿)。

——2025年8月2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线上标准讨论会议,对标准草案(征 求意见2稿)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起草工作组于会后形成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 3 稿)。

——2025年9月13日,在北京组织标准征求意见3稿讨论会。

据现场签到统计,本次国家标准《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 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3稿讨论会(并行会议 1)共有来自军工、电子、轨道交通、高校等多个领域62家单位、75 位嘉宾签到参会,涵盖,包括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车集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重点单位。

5.发言嘉宾与讨论主要内容

清华大学 王豫明 教授:剖析“间歇性故障机理与焊接工艺可靠性”,从原理层面解读故障成因,探讨焊接工艺对可靠性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苏州云芯 白璐 副总经理:分享COTS器件在军工领域的应用与可靠性研究,结合案例解析选型、测试要点,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

北京唯实兴邦科技 孟双德 技术总监:聚焦电子产品关键电路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阐述检测方法及应用成果;

甘肃长风电子科技 漆亮 高工:讲解电子产品间歇性故障诊断预警系统的实现,涵盖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分享实际应用成效。析检测原理、技术难点,分享团队在检测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和在多领域的成功应用经验;

会议重点研讨 “征求意见 3 稿”,明确三大修订方向:

①故障分级量化:将间歇性故障分为 “早期(50Ω≤R<100Ω)、扩展型(100Ω≤R<200Ω)、永久性(R≥200Ω)” 三级,适配不同场景处置需求;

②检测流程优化:新增“装配前PCB检测、联调中全程监测、服役期自检”三阶段流程,明确军工装备需完成 10次温度循环;

③技术适配升级:纳入红外热辐射等检测技术、AI 数据分析等技术,允许工业 CT 非破坏性验证隐藏焊点,减少装备损耗。

6.后续安排

——2025年10月,完成标准技术审查。

——2025年11月,完成标准报批。

四、论坛同期活动与成果

此次论坛还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机制研讨会,红色文化科技成果展,展示AI修复文物、3D打印革命文物等成果;汇编30篇融合论文,倡议成立 “融合交流联盟”。

此次论坛活动既是对“科技与文化融合”战略的响应,也为标准落地、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未来将持续推动融合机制完善,为科技自立自强、文化强国建设赋能!

据悉,本次论坛汇聚了多方权威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专家、优秀科研工作者、文化代表,以及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圆明园学会、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国防科工局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河北瑞兆激光等业界代表,共计300余人出席。

论坛通过现场实物展示与文化活动增强互动性。裸眼3D数字空间站、热辐射智能故障定位系统、3D打印革命文物、一车一人一机器人电子装备维修保障车。

志愿者与社会各界全方位助力活动开展:北京科技大学志愿者参与论文汇编,育英校友会负责书法作品收集,怀柔残疾人朋友捐赠艾草靠垫,达州市提供特色文创与茶歇服务,蓝田县捐赠蓝田玉印章、设计徽标并制作开幕式视频;志愿者团队中的专业主持人与合唱团成员,还分别承担了论坛主持与文艺演出工作。

2025年国家服贸会—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完美收官,本次活动主办单位的同志们一致认为:尽管这次活动筹备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最终结果却充满了感动。共同感悟:1、展品超珍贵,2、众人齐托举,3、大家尽全力把细节做扎实,4、现场气氛热烈,让人泪目,5、助力超给力,全力推进了《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国标起草与草案研讨 .......

从魏兰、丁锋、胡木英、李逸竹等老师带头,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几人奔走,到大家一起点燃的融合与创新之热火。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