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新闻报道 > 基层动态 > 江苏 > 英才计划

聚焦基础学科发展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江苏省调研会在宁举行

4月21日,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江苏省调研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方胜昔,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心院校合作处副处长穆云松,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李浩以及“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省级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导师代表、项目中学代表、学生代表等30余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冯荣权主持。

调研会现场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李莹介绍了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情况。她表示,江苏作为首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省份,一直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英才项目设区市全覆盖,培养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未来,我们将通过创新前置培养模式、提高学生选拔精准度、持续加强过程管理和宣传引导等措施,不断推进‘中学生英才计划’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导师王骏 发言

“南京大学积极探索适合高中生的教学方式,在‘英才计划’十年探索的基础上,全面实施‘0年级计划’,迈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中衔接的坚实一步。”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导师王骏从培养理念、培养举措、培养成效三个方面介绍了南京大学“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工作的整体开展情况。

南京大学数学系副主任、“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导师吴婷作为导师代表介绍了学科培养的主要做法。她表示,南京大学针对高中生课内或数学竞赛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不断普及大学数学专业知识,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有层次有规律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平稳过渡到课外拓展,最终达到提升数学素养和科研兴趣的目的。

会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志刚代表项目中学介绍了中学参与“英才计划”的情况并提出了加强“英才计划”培养效果的有关建议。南京市金陵中学赵夏斌宸、南京外国语学校汤乐鱼、南京市中华中学朱飞默和来自南京大学的2021年数学学科学员张致翊分别作为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代表和往届学生代表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2024年英才计划学生,南京市中华中学朱飞默 发言

“回顾十年奋斗历程,我们注重构建培养体系、注重拓展培养方式、注重扩大培养效应、注重创新培养举措、注重提升培养质效,不断拓展培养规模,加强培养质量,加大工作合力,形成了‘大学+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新格局。”方胜昔表示,要在总结十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认识到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重要意义,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一步,江苏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讲话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两个指导性文件:《“中学生英才计划”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和《关于推广“英才计划” 模式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强化政治引领,提升选拔质量,建强导师队伍,加大工作合力。他强调,要在强化责任机制、健全协作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和强化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推动“英才计划”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 总结发言

田刚在总结发言中对江苏省“英才计划”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中学生英才计划”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希望高校做好“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衔接,在2024年“拔尖计划”的选拔工作中明确“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可以免笔试入选;二是全国管理单位和省级管理单位要继续做好选拔、组织、培养、评议、追踪工作,为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后备人才搭建平台;三是针对数学学科在研究方面对场地、设备、器材要求不高的特点,探索导师远程指导的新模式,更好发挥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建设优势,惠及更多非中心城市学生。

参会人员合影

据悉,“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工作。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江苏“英才计划”选拔范围逐年扩大,累计培养484名英才学员。2024年新增7所项目中学,选拔已覆盖13个设区市的21所项目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有118名同学成为2024年正式学员。(何佳芮,汤淼/文 刘成贺/图)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