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获奖者追踪 | 张琛熠:思维与心性的淬炼——我的跨越与成长
编者按
多年来,河北省科协持续规划并实施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五项学科竞赛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项目。这些赛事已不仅止步于选拔优秀人才,更逐步成为塑造未来科技领军者的重要摇篮,成为探索科创人才培养规律、反思教育本质的重要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对五学科奥赛往届获奖选手的追踪工作,旨在将关注的视线延伸至赛场之外,以更长周期、更广维度的发展视角,回望、记录并解读这一群体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经历,既是对个体奋斗的鲜活写照,也是政策引领与时代机遇交织共构的生动见证。

人物简介:张琛熠,2016年全国高中生生物奥林匹克联赛河北赛区一等奖,衡水第一中学2017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硕士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现在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从事评审相关工作。
思维模式的“破”与“立”
高一选择文理分班时,我报名进入了学校开设的奥赛班级,学习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并为高二下半年开始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奥林匹克联赛做准备。
于我而言,这首先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我并非一个天生善于变通的人,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更习惯于寻找一种“标准解法”,并试图用它来应对所有相似的问题和情况。然而,奥赛的知识体系彻底打破了我的舒适区,需要快速的吸收大量超过原有框架的知识,并且尽可能的做到理解运用,需要建立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思维习惯。近一年半的奥赛学习过程,帮助我更新重塑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引导我尝试在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面对不同类型的情况时,能够采用更适宜的方法、更精准的角度,切入学习和人生的命题。我想这是奥赛学习的经历带给我最重要的收获。
心性的磨砺与沉淀
生物学奥赛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巨大,从《生态学》、《生物进化》的宏大到《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的精巧,从《植物学》、《动物学》的纷繁百态到《遗传学》的精密计算,每一位学习生物奥赛的同学可能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不同领域的生物学知识跨度巨大,都会出现自己擅长和完全抓不到诀窍的领域和方向。在一年半的学习过程中,我自己的成绩也随着学科的转换不断起起伏伏。正是在这起伏不定的波浪线里,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我开始能够坦然直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既不因一时的领先而骄矜,也不因暂时的落后而气馁,能够相信自己的下一次重头再来,能够见识到比之前更美的风景。
最终在2016年的联赛中,我取得了河北赛区一等奖的成绩。虽然与更高的名次失之交臂,留有遗憾,但这段旅程,无疑是我青春岁月中最浓墨重彩、最值得珍藏的篇章之一。
生物奥赛到金融的从容跨界
2017年,我通过高考如愿进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生命科学的定性描述,转向了数学世界的定量逻辑与抽象推理。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攻读金融硕士,聚焦于债券与银行方向,并最终有幸加入国家开发银行,从事评审相关工作。从生物的宏观生命体,到数学的纯粹符号,再到金融的复杂系统,我的求学和工作生涯横跨三个专业,确实不乏艰难的时刻与关键的抉择,但依靠着奥赛学习中培养的能力,我在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环境中转换着身份和方向,依然保持着热忱和信心。
作为一位刚刚步入社会、踏入职场不久的学长,我深知自己尚没有足够的阅历为大家指点迷津,也未能延续奥赛的初衷走上科研道路。但我想,人生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一条预设路径的直达,而在于每一次跨越中的求索与成长。希望能够通过我自己的感受和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体验,能够帮助大家以更加坦然积极的心态,珍惜当下的每一次努力和选择,它们都在悄然塑造着未来的你。请勇敢地拥抱变化,不必为眼前的路径而过分焦虑。每一天醒来,我们都生活在一片新的蓝天之下,相信我们的人生永远有无限的可能。
寄语青少年
用我高中学习奥赛时候的班歌,也是我最喜欢的歌手陈奕迅的一首歌《梦想天空分外蓝》中的歌词,作为送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美梦是个气球
牵在手上,向往蓝天
不管高低不曾远离,我视线
梦想是个诺言
记在心上,写在面前
因为相信,所以我看得见